為了營造良好的同行互動研討氛圍,加強課外自學專研,CSAVS自費組織專業獸醫師翻譯了著名小動物臨床獸醫文獻(暫時以貓科和骨科為主)供大家參考討論,拋磚引玉,歡迎更多的執業獸醫師同行投入到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中,與世界獸醫共同進步!
一、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桿菌屬是革蘭氏陰性,微好氧螺旋形,可定殖一些哺乳動物和禽類宿主胃腸道的運動細菌。 雖然幽門螺旋桿菌是廣為人知的胃病原體,大量報道描述了犬,人類和鳥類中的腸道致病性幽門螺旋菌。犬屬幽門螺桿菌從兩只成年孟加拉貓和存在或不存在慢性腹瀉的兩個8月齡的孟加拉幼貓中分離出來。因為貓并發感染了其他潛在病原體,包括瑞士彎曲桿菌,并且在非腹瀉的貓上分離出犬屬幽門螺菌,因此無法證明犬屬幽門螺旋菌與產生腹瀉之間的因果關系。組織學上,4只貓結腸固有層中表現為輕度至中度嗜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伴隨隱窩膿腫。
一只4月齡雄性英國藍貓,具有卡他性至出血性腸炎,在胃、小腸和盲腸都有大量的螺旋桿菌定植,這種細菌與Flexispira rappini非常類似,Flexispira rappini是一種在犬和老鼠腸道中正常定植的螺旋形的幽門螺旋桿菌屬。中度炎性細胞浸潤,以T細胞為主。在腸道內,細菌在腸腔內、絨毛間、隱窩腔內和上皮細胞中被發現。觀察到隱窩上皮細胞的退變,以及隱窩擴張和黏膜層及粘膜下層中量至大量巨噬細胞浸潤。
在一只具有嚴重腹瀉的8周齡的家養短毛流浪貓上發現了一種形態上、生態上和基因上獨特的幽門螺桿菌。糞便涂片的革蘭氏染色顯示大量的螺旋狀彎曲的革蘭氏陰性桿菌。這只幼貓最終被安樂死并做了尸體剖檢。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一層厚密的細菌覆蓋在盲腸和結腸的黏膜表面。這些細菌可以用Warthin-Starry染色劑強烈染色。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的外觀都在正常范圍內。這種生物不能被培養,但基于16S核糖體核糖核酸基因序列分析和形態學的描述似乎是一個新的物種,基因上與犬屬幽門螺旋桿菌最相似。這種新的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候選物種,具有特定名colefelis幽門螺旋桿菌。目前尚不清楚colefelis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性如何,用接種的方式傳染其他貓的時候并不會引起腹瀉,但會導致PCR檢測陽性。
有大量治療方案已被用于消除受感染貓的螺桿菌,并且大多數方案包含胃保護劑與一種或兩種抗菌劑組合。只有少數可控、隨機和盲目治療貓的研究已經發表。自然感染heilmannii幽門螺旋桿菌的23只貓被隨機分成4組接收不同的治療方案,組1:接受安慰劑;組2:阿奇霉素、替硝唑、雷尼替丁和鉍制劑,一天一次,持續4天;組3:克拉霉素、甲硝唑、雷尼替丁和鉍制劑,每日兩次,持續4天;組4:克拉霉素、甲硝唑、雷尼替丁和鉍制劑,每日兩次,持續7天。治療十天后,安慰劑組的所有感染heilmannii幽門螺旋桿菌的貓都接受尿素呼氣試驗。尿素呼氣試驗是人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最可靠的無創檢測方法,并且已用于自然感染和試驗動物螺旋桿菌感染檢測。組2的6只貓有4只,組3和組4的所有貓尿素呼氣測試均為陰性結果。治療42天后,組1到組4分別檢測,其中4只當中0只貓,6只當中3只貓,11只當中7只貓,8只當中4只貓仍然為陰性結果,這強調了貓自然感染幽門螺桿菌屬,維持一個明確長期治療具有挑戰性。最近的一項研究是在13只無癥狀的貓中,自然獲得幽門螺桿菌感染。使用四聯療法,連續14天,評估奧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治療效果。胃活檢的分子分析顯示4只貓持續存在幽門螺旋桿菌的DNA,在定量尿素活檢、細胞學和組織病理學中呈陰性。這些結果表明,對人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有效的抗生素方案用于對抗自然獲得幽門螺旋桿菌屬的貓治療效果較差。
二、梭狀桿菌(泰氏病)
由梭狀桿菌感染引起的泰氏病已有報道發生在具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幼貓中,如貓傳染性腹膜炎(FIP),貓白血病病毒感染(FeLV),或FPV感染。由梭狀桿菌引起的組織病理學病變特點是壞死性腸炎或多發性肝壞死,而特殊的染色(甲苯胺藍,吉姆薩,PAS染色,和Warthin-Starry 方法)在上皮細胞的細胞質中呈現束狀或縱橫交錯的大絲狀桿菌。可以用受影響的腸道活檢組織進行PCR檢測梭狀桿菌的16S rDNA和特異性196 bp條帶。
雖然肝是最常波及的器官,但是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在感染的幼貓中已有詳細記錄。據報道梭狀桿菌在使用感染雞胚的研究中對青霉素、四環素和紅霉素敏感。然而,作者并不知道任何評估感染貓體內抗菌療法療效的研究。避免接觸受嚙齒動物污染的環境對于減少生物體的傳播非常重要。
三、幼貓腸道致病菌的治療
獸醫會根據糞便細菌檢測結果結合腸道病原菌在腹瀉和健康幼貓中的臨床記錄來提供客觀指導,由于缺乏詳盡的治療指南,會導致不加區別地檢測和誤判結果。此外,通常會采用抗生素治療幼貓腹瀉,這并不明智,錯誤地將停止腹瀉等同于根除假定的腸道致病菌。獸醫應該認識到,大多數腸道致病菌與自限性腹瀉有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可能會導致弊大于利。對所有懷疑或確診為細菌性腹瀉的幼貓都應考慮支持性治療和適當的衛生控制措施,并且只應對免疫力低下的幼貓或表現系統疾病癥狀的幼貓給予抗菌藥物。
四、產氣莢膜梭菌相關性腹瀉的治療
幼貓出現系統性疾病(如發熱,出血性腸胃炎,炎癥或中毒性白細胞像)時需要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抗生素有益于治療犬貓產氣莢膜梭菌相關的簡單腹瀉。推薦用于治療犬產氣莢膜梭菌相關性腹瀉的抗生素包括氨芐青霉素(22mg/kg/12h PO,持續5~7天),紅霉素(10~15mg/kg/8h PO,持續5~7天),甲硝唑(10~15mg/kg/12h PO 持續5~7天)和泰樂菌素(10mg/kg/24h PO,持續5~7天)。泰樂菌素是一種極其苦的粉末,在給貓飼喂之前,應該放在膠囊中或者加入美味可口的懸浮液中。
五、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相關性腹瀉的治療
一般來說,艱難梭狀芽胞桿菌與其他腹瀉性疾病一樣需要支持療法。如果懷疑CDI與抗菌有關,盡可能停止使用抗生素治療。甲硝唑(10~15mg/kg/12h PO,持續5~7天),雖然尚不清楚所有病例是否都需要。在幼貓缺乏客觀檢查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其他治療方案,包括腸吸附劑,如二-三-八面體蒙脫石(Bio-Sponge,Platinum Performance,Buellton,California),益生菌和添加可溶性纖維改善飲食。
六、沙門氏菌相關性腹瀉的治療
人們已經普遍接受(盡管缺乏支持性的科學證據)對簡單的沙門氏菌感染的病例不需要進行抗生素治療,推薦僅僅進行支持療法。如果發生系統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菌藥物,進行經驗性治療,氨芐青霉素和氟喹諾酮聯合使用5~7天。如果可以進行細菌培養,應該進行藥敏試驗來優化抗生素治療。
七、彎曲桿菌相關性腹瀉的治療
大部分病例都不復雜、具有自限性,僅通過支持療法就可以解決。由于彎曲桿菌的分離不一定是臨床癥狀的因果關系,治療可能不合理,進一步破壞腸道菌群。但是對免疫功能低下、發熱或出血性腹瀉的幼貓,可能需要進行抗生素治療。大環內酯類和氟喹諾酮類藥物是最常用于治療彎曲桿菌感染的抗生素,由于人和犬中觀察到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性增加,因此大環類酯類藥物是首選。紅霉素(10~15mg/kg/8h PO)或阿奇霉素(5~10mg/kg/24h PO)持續給藥5~21天進行治療。據作者所知,阿奇霉素的耐受性更好,目前還沒有關于阿奇霉素用于治療貓彎曲菌病的療效或與其他大環內酯類或氟喹諾酮類藥物相比較的研究。